巴赫&占研双个展

展览

2017年9月2日,德国抽象主义艺术家恩里科·巴赫与中国新媒介雕塑艺术家占研的双个展

将在上海西岸hiart space 举办。此次展览作为中德艺术家的“对话”,并不是Hi艺术的首

次尝试,但却是在以理论基础角度切入的一个不仅限于视觉效应层面的新尝试。毕竟从中欧

环境中的联邦议会制语境里对于“通俗建构”的认知和从中国目前作为第二大经济体的语境

里所探讨的“超现实”,是存在截然不同的人文色彩和思维习惯差异的。而机械装置所隐喻

的冷工业特质与冷抽象所展露出的极致理性,是否能产生视觉协调之外的差异性碰撞,或者

更和谐,也将是此次“对话”值得拭目以待的另一个所在。

 

1980年出生于德国莱比锡的恩里科·巴赫,非常擅长在大尺幅的画布中展开许多抽象的空

间,通过在简单的几何图形所构成的基本框架,使用强烈的着色来强化画面的张力。他将

“平面”与“空间”的对应关系设置成自我创作结构的主要关联,并始终尝试在不同的尺寸

关系内,于二维平面打开尽可能的三维空间的过程里,以一种近似“知觉雕塑”的视觉体验

在塑造“型体”的同时突破空间局限。

 

1984年出生于河北黄石的占研,是一位稳扎稳打的学术形创作者。自打大学起,占研就对

材料及空间有着敏锐的洞悉,由此更于研究生阶段开始将之作为探究方向,并最终发展成为

自己的语言方式进行系列阐述。从一开始的尺子系列,到公共标识、数字符号和现成品的使

用,再到后面对于机动装置呈现的尝试,其背后隐匿的是他长久以来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历

史和科学知识的综合性整合、梳理与再建构。每一个部件的设置都有其背后或严肃或抽象的

概念构想。这样非艺术形态的艺术呈现,是占研的表达,也是反思,更是提问。而答案的提

供者,却始终仅限于站在现场的观众。

 

这似乎也是恩里科·巴赫作品的画前观众所手握的特权。

 

展览展至2017年9月30日。


关于艺术家

恩里科·巴赫

德国人,1980年生于莱比锡,现生活、工作于卡尔斯鲁厄。

 

巴赫使用线条、形式和颜色制造出“视觉陷阱”的纵深效果。再用自发的肢体语言和随机的行动颠覆自己创造出严谨的几何抽象形式绘画。他的作品玩弄并慢慢瓦解人们对于透视和三维立体的惯常印象,迫使观者重新感知二维的绘画形式。

 

巴赫作品的艺术语言以直角线条为主,棱角分明,技术精准。它们展示了由尺寸和比例确认的几何原理和几何图形世界。观者只有细细观察之后才会发现,无论是单个图形还是整体图像都蕴含深意,让人不禁想起建筑立面、存储系统和盒子。

 

巴赫用颜色赋予几何图形艺术之美。他的画作一方面富有科技感,一方面又和艺术微妙地结合,互为载体。

 

恩里科·巴赫2010年毕业于卡尔斯鲁厄美术学院。2010至2011年于古斯塔夫·克鲁格教授研究生班学习。2013年获得州立美术学院新秀奖。2010年以来,举办过12次个展,参加过30余次群展。巴赫的作品被欧洲许多重要艺术机构、私人收藏,是德国年轻一代艺术家中的佼佼者。


占研


占研算是一个在广州生活多年的湖北人,从小性格内向喜欢画画,小学6 年级的时候随父母搬家到广东中山市。后来考到广州美院附中,随后在广美雕塑系度过8 年的本科硕士研究生涯,加上接下来的四年广美任教时光,十五年美院之路修成正果。然而当我们看到作品时,仍然惊叹,它们黑科技的样子,高冷的的不像学院派。


在占研的作品里,“标尺”是他创作中一直使用的元素,他试图在作品形象中嵌入并诠释工业生产中“尺度”的概念,以手作的形式再现工业制成品的物象本质,将带着人力温度的制作过程替代了机械生产,让冷酷的板材脱离工业生产线,保留了理性结构的视觉美感,以社会学反思灌入其中,赋予其灵魂。


他也有着不愿固守成果的进取心,一些新作品不再用尺子来创作,而是使用公共标识、数

学符号、文字甚至是现成品,作品也不如初时那般直白,符号元素日渐丰富。跳脱出“尺

度”之后,占研也有了更广阔的创作思路。事实上,他对中国传统文化、历史和科学兴趣

浓厚。这几年的作品,他结合传统文化,着重对爱、时间、历史、命运这些抽象概念的可

视化表达,并继续他对空间的探索和另类的视觉呈现。



用户登录后才可使用本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