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建造-数字灵韵

展览

展览名称:

机器建造-数字灵韵

展期: 2020.11.07-2021.01.05
地点: 上海市徐汇区龙腾大道2555号11号楼,近丰谷路

 

如果将机械化批量生产视为推动着现代设计走向大众化的技术动因的话,如今的数字化批量定制正在重新赋予作品犹如手工艺品般的唯一性价值。

 

那么,当代技术的迭代是否可以完全回溯被机械复制所颠覆的作品的艺术原真性及其牵连着的感知氛围——灵韵(Aura)?

 

 

在此,我们试图通过这样一个去后人文式的问题,重新审视并解读瓦尔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的相关论断。在有意地剥离了设计生产中的人为介入之后,数字化批量产出的作品是否还应该继续被简单地用人类社会建构的“复制品”概念来理解?

 

不同于手工生产中“原版与再版”或者机械生产中“模具与制品”之间固有的二元对立关系,作为流程性的数字化批量生产并不依赖于围绕某个原初范本的繁殖机制,其映射的是由潜在变化趋势不断地向其无穷无尽的实质化结果的连续展开过程。

 

此时,过程与再现相互坍塌。

 

数字算法的过程逻辑透过机器劳作被投射到作品物理状态的流动中,机器自身的运转又无时无刻不在牵动着作品在物质、能量、信息维度上的细微差异。当机器与人被置于一种扁平的存在论之下,就如同在手工制作中被推崇的创造性误差,这些可见或不可见的,甚至是超越于人类感知尺度的流动与差异,将建构出作品在时空中特殊的、唯一的存在痕迹,及其衍生的历史合法性与真实性。

 

“原真”的概念或许会被消解,或者说任一实质化结果均可以被认为是“原真的”。

 

当跳出艺术“自治与日常”的对立话语范畴,这种后人文式的抽离状态在作品与观者之间建立了另一种陌生的关系。这种关系状态是否能够生产出美学体验?观者能否与作为机器的创作者之间形成共情?如果说灵韵的缺失是艺术从传统走向现代的标志,那么灵韵在数字时代又能否或者将以何种形式再生?

 

文/策展人 闫超


用户登录后才可使用本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