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的形态——蓬皮杜中心典藏展(一)

西岸美术馆
展览

展览:时间的形态 —— 蓬皮杜中心典藏展(一) 
时间:2019 年11月8日 – 2021年5月9日 
地址:西岸美术馆 展厅2 & 3  
策展人:玛切拉·莉丝塔  
官网地址:www.wbmshanghai.com

蓬皮杜中心国立现代美术馆共计保存了自1905年至今的十万余件藏品。在未来五年中,三种不同思路的重要作品展将于上海西岸美术馆呈现,“时间的形态”便是此次三场系列展览的开端。

 

乔治·库布勒在《时间的形态:造物史研究简论》一书中写道:“不论历史学家的学识专长是什么,他们的目的都是描绘时间。”不过,再现时间的方式并非只有一种,而是多种。时间的形状是一个文化概念,在不同时刻及不同环境下的人们对时间的认知各不相同。19世纪末,西方兴起了现代性这一概念。“现代性”源于拉丁文“方式”一词,就夏尔·波德莱尔而言,其意指“短暂、瞬时、偶然,它是艺术的一半,而艺术的另一半是永恒和持久”。

现代性的时间或直接或间接地呼应着工业时代的节奏。它追求探索前所未有的概念和经验,想象艺术和社会之间的其他关系,以此回应社会结构下的快速转换。它试图摆脱历史进程,开启并寓居于新空间,重新创建人类与世界的关系。从20世纪初期到60年代,艺术创作格外活跃,割裂、变化和实验精神深刻地转变了艺术实践。

 

此次展览的第一部分汇集了国立现代美术馆自1930年代建馆后,在第一个十年中根据现代性概念所建立起的核心馆藏。它主要关注法国艺术舞台——20世纪上半叶以来大流散的交汇路口。

 1970年代初,在西方盛行已久的关于“进步”的乌托邦式理想开始广泛遭到质疑。它所暗示的线性时间的简单化图像,已不足以适应对当下之复杂性的考量。随着1980年代地缘政治的加速巨变及全球化的突飞猛进,这一切变化引起了多重历史叙事的交锋。后现代性这一概念揭示了一种普遍性的历史幻觉的消失,并激起史学史和哲学领域的诸多争论。概念艺术与后概念艺术,则同样表达出面对国际艺术市场持续扩张而产生的一种批判式反应。文本、摄影、影像、物品及装置重新定义了艺术的形式,以及艺术回应社会现状的方式。艺术家不再局限于运用特定的形式或技术来构想创作的状态。


 展览的第二部分汇集了国立现代美术馆中通过再度挪用和重新创造时间以启迪人们重新思索自身与历史关系的作品。艺术家们的思考转向档案及自然的时间,并对传统媒材的声音提出发问:例如像绘画这样的传统媒材如何面对当下的摄影“编年史”,以及艺术自身见证一个全球范围快速过度时代的能力。

详情请访问:http://www.wbmshanghai.com/exhibition.php?hall=semi-permanent


用户登录后才可使用本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