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天气凉爽,前去虹口滨江置阳段观光、休闲的市民络绎不绝。昨晚,家住东长治路的王立忠和往常一样来这里锻炼身体,面对灯火璀璨的陆家嘴全景,吹着舒爽的江风,在绿地“森林”中慢跑,惬意极了。
把黄浦江两岸公共空间从“生产岸线”逐步置换为“生活岸线”,是上海市委、市政府提出的目标。历经多年的规划和实施,特别是近五年来全市上下齐心协力,美好的愿景即将变成现实。从杨浦大桥到徐浦大桥45公里岸线公共空间贯通开放工程正在全力攻坚,现已贯通25.29公里。到今年年底,上海“母亲河”的两岸,将成为“全球卓越城市”的一张崭新名片。
五区滨江 景致各不同
● 杨浦滨江 今年6月底,总长2.8公里的杨浦区滨江段实现沿江贯通,新建好的水厂栈道、船厂望江平台、码头通廊,将沿江地带连成一线,以上海船厂、杨树浦水厂、新怡和纱厂等一批工业遗存的更新改造串连起百年工业遗存博览带。
● 虹口滨江 总长2.5公里的虹口区滨江段目前贯通1.99公里,曾经客货运码头林立的虹口北外滩滨江,已经变身绿树环绕、景色宜人的休闲区。远眺陆家嘴,欣赏外滩,这里都是最佳取景点。
● 黄浦滨江 总长8.3公里的黄浦区滨江段已贯通6.1公里,老外滩、南外滩和世博园区滨江连成一体,从北到南依次呈现“五大主题”:世界级滨江空间的外滩、水陆游憩衔接的十六铺,以及南外滩、世博园区和南园。
● 徐汇滨江 被称为“西岸”的徐汇区滨江段总长8.4公里,现有4.4公里(活力示范区和文化核心区)实现沿江贯通;至9月底前,自然体验区(2.0公里)贯通;今年年底前,西岸贯通工程最南端的1.5公里生态休闲区也将完成建设实现贯通。被誉为最美夜跑胜地的西岸跑道全面换新。
● 浦东新区滨江 滨江段总长23公里,是黄浦江两岸公共空间贯通开放的重头戏。为连通浦东滨江公共空间各断点,浦东将建12座各具特色的云桥。目前,浦东滨江段有10公里已贯通,率先贯通的东昌路至张家浜段,已经被改造为超过11万平方米的滨江绿地,延伸出漫步道、骑行道和跑步道,成为陆家嘴的“林间客厅”。
8月4日,上海市测绘院研制的电子地图——“黄浦江两岸公共空间贯通专题地图”正式上线。滨江公共空间,哪里有绿地,哪里可骑行?哪里方便停车,哪里能喝咖啡?一目了然。
高新技术 想象变可能
高频打桩没有共振、雨水花园平衡生态、BIM让想象成为可能……整个滨江贯通工程涉及建筑、景观、水运、桥梁、市政道路等多种建设项目,范围涵盖水域、亲水平台、绿化植被、配套用房和地下管网空间,各种专业技术为滨水岸线的升级更新、快速推进提供了保障。
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城市在下雨时能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能将储存的水释放或利用。在徐汇、黄浦、杨浦等区滨江贯通段采用的雨水花园,则是构建海绵城市的一大主力。
在黄浦南园滨江绿地,面积约4000平方米的透水混凝土路面不仅能吸收车辆行驶时产生的噪声,而且能增强地表与空气的热量交换和水分交换,调节近地面小气候,降低地表温度,缓解市中心热岛效应。另外,通过透水混凝土路面渗入地下的雨水,经富集后可引至道路两旁的排水沟,经填充石粒的隙缝流过进行过滤,通过半渗透导管导入绿地土壤,保持公园绿地的土壤含水率。
已被广泛应用于上海重要市政工程的BIM技术成为不少贯通段具体工程的首选方法。BIM技术的全称是“建筑信息管理”,也可作“建筑信息模型”,是建筑设计从二维向三维数字化转变的革新技术,将原本只存在于脑海、平面图纸中较难实现的建筑形态变为可能。
徐汇滨江在建的西岸美术馆和油罐艺术公园均采用BIM指导设计和施工。其中,油罐公园还利用罐体扫描技术确保试验模型的精确性。这一技术不仅大幅提高了施工效率,关键是在项目建设前就能及时发现问题,排除隐患或制定对策。
传承文脉 保留老建筑
黄浦江是上海的母亲河,两岸遍布历史建筑。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韩正多次指出,滨江地区有很多工业遗存、历史建筑,是我们这座城市珍贵的历史记忆,要尽最大努力保护好每一座历史建筑,传承好城市文脉。
杨浦滨江有一个“工业零件展示带”,老工业时代的巨型机床、车间、钢铁零件静静矗立,工业遗存与滨江景致相得益彰。上海船厂所在地有望改造成“船舶展示带”,曾经的钻焊平台变为露天展场和慢行步道。
在徐汇滨江,那些记载着发展历史的码头、船厂、煤仓,也将变身文化与当代艺术的载体。市住建委也表示,要立足“重现风貌、重塑功能”,尽最大努力保护好沿线历史风貌和历史建筑,结合滨江区域重点工业遗存资源的后续利用,新建、改建一批大型公共文化设施,塑造浦江工业文化品牌,打造成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
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这些散落在母亲河两岸的一颗颗“明珠”,被抹去尘埃,串成一条光彩夺目的“项链”。
如今,从徐浦大桥到杨浦大桥,从浦西到浦东,每天都有市民来到岸边,伴随着滔滔江水,望着点点江鸥,感受这座城市的美好。
首席记者 邵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