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与硬的协同
“12月21日,哥伦比亚大学工学院校友日活动”“12月26日,大模型登记和服务政策宣贯会”“1月2日,医疗大模型多场景MAAS平台介绍”“1月7日,蜜度新品体验发布会”……
在位于徐汇滨江的全国首个大模型创新生态社区“模速空间”,记者见到了这样一张活动排片表。从去年12月下旬到今年1月中旬,各种交流、发布和论坛活动排得满满当当。
发展是硬道理,科技是硬支撑。2023年9月,在上海市区两级主动谋划、协同发力下,“模速空间”正式揭牌。启用一年多来,“模速空间”吸引近百家人工智能大模型初创企业入驻,带动200余家大模型企业在徐汇集聚。当前,徐汇共有34个大模型通过国家网信办备案,占上海全市近60%。2024年,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数字经济,在徐汇实现两位数的增长。
聚焦“全国人工智能高地”,硬科技在徐汇滨江展现硬实力。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上海创智学院、上海科学智能研究院、期智研究院、中国电信人工智能研究院等一批高能级研究机构在徐汇滨江集聚,微软、腾讯、华为鲲鹏等科技巨头,以及商汤、联影智能等独角兽也接踵而至,良好的产业生态日益成型。
“立足上海,我们发布了首个央企自研的AI视频生成模型。下一步,我们计划依托电信的网络优势布局‘智传网’,让AI走遍千山万水、服务千家万户”,中国电信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李学龙说。
把大写意变成工笔画,2025年徐汇滨江的硬科技发展进一步跑出加速度:1月2日,上海市委书记陈吉宁调研“模速空间”,提出要“进一步推进空间聚合和要素聚合,加快建成全国人工智能高地”;1月3日,上海市“人工智能+”行动推进大会在徐汇滨江召开,发布“模塑申城”五大公共服务平台等一系列硬核措施。
“对照中央和上海市委要求,我们制定了三年行动计划、十一项核心指标,实施产业集群倍增等十大行动,在徐汇滨江等区域聚力培育‘雨林式’产业生态。”徐汇区委书记曹立强说。
同样在2024年,“来上海看美展”成为网络上的热门词汇,徐汇滨江就是其中的重要目的地。包括星美术馆、龙美术馆、西岸美术馆、西岸艺术中心等在内,徐汇滨江形成了独一无二的“美术馆大道”,成为中外人文交流高地。其中,“西岸美术馆与法国蓬皮杜中心五年展陈合作项目”为中法之间最高级别、最长周期的国际文化交流项目,在2024年的中法建交60周年人文交流活动中大放异彩。
“徐汇滨江开发,遵循了‘规划引领、文化先导、科创主动、生态优先’的思路。科技硬实力与人文软实力,在这里交相辉映、协同发力。”徐汇西岸滨江功能区管委办常务副主任、西岸集团董事长李飞宇说,把文化的魅力搞得更足,徐汇滨江还在完善布局:北面,依托公共艺术建筑西岸漩心、商业体西岸中环和各种美术馆,凸显国际时尚特色;中部,依托西岸大剧院、西岸国际会展中心等,提升会展休闲功能;南面,依托已规划的西岸热力秀场和综艺场馆,打造文旅新地标。“北中南”一起发力,在徐汇滨江形成独树一帜的“超级引力场”。
出众的人文环境和公共空间品质,使得徐汇滨江不但吸引市民游客前来观光,也对各路人才形成了强烈的磁吸力,支撑了科创产业的发展。“在徐汇滨江创业和生活是幸运的,更是幸福的。”这是不少扎根于此的人才的共同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