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Art021主会场旁的展厅里,由云图创意媒体和源自伦敦的ABC论坛 (The Art Business Conference)主办的“艺术创想峰会”也在同期举行。来自艺术产业各个链条的画廊主、拍卖公司总裁、藏家、策展人、艺评人等讲者分享了对艺术行业的思考。其中,艺术策展人Francesco Bonami直言不讳地指出:“艺术双年展将死!”他说,“当今世界,艺博会和双年展越来越多。但艺术家就跟网球明星很像,好的极少。打网球的很多,但能打四个大满贯的很少。这个产业要做的是把最优秀的艺术家挑选出来,而不是一味扩张艺博会和双年展。”的确,当代艺术展会的增量空间最终会受制于一个最基本的现实——到底有多少好的艺术家。
狼来了,市场还在么?
如前所述,西岸艺博会最大的特色也是最核心的优势是“与国际接轨”。但与这个看上去已相当“国际化”的博览会有所不同,它所对应的内核并不是一个真正国际化的市场。最重要的缺席者是那些本应来自世界各地的买家们,甚至连日本、韩国、印度及东南亚地区的周边地区买家都鲜有到场者。因此,西岸艺博会更像是为中国本土收藏家订制的一场国际水准的豪门盛宴,难怪不断有本土的艺术界人士惊呼“狼来了”。和很多领域一样,这里的“国际化”意味着接受欧美文明的洗礼。
狼来了与否,最直接的验证是博览会的成交情况。就艺术媒体的不完全统计,在开幕当日多数欧美画廊已宣称各自有超过几十万美元的作品售出。比成交额更令本土画廊艳羡的,是他们“不差钱”的姿态。卓纳画廊宽阔的展位上只展出了一件丹•弗莱文(Dan Flavin)的装置《无题(致索尼娅)》,这件售价350万美元的极简主义作品,仅由几十支普通日光灯管构成,挑战着买家对艺术的既有定义。画廊的中方经理许宇更是不加掩饰地表示:“即便暂时卖不掉也算是做了一次市场教育。”
于此同时,早在多年前就已归入欧美画廊旗下的中国明星艺术家们也有不俗的表现。刘小东是中国当代艺术中的常青树,持续被国内外藏家关注,是当之无愧的“蓝筹”,他的大尺幅近作《你的城市之一》(2017)被放置在英国里森(Lisson)画廊最显要的位置,从A馆入口就可以远远地望见,在开幕当日以60万美元售出。王兴伟是最近5年市场热度飙升最快的中国艺术家之一,他刚刚完成的新作《生命的邂逅》被瑞士麦勒画廊代理,这幅标价200万元人民币的油画亦在开幕首日售出。
在高手云集的海外画廊面前,中国本土画廊显得格外孱弱。在资本、客户、品牌及人才等多个方面都存在着显而易见的差距;被西方世界垄断的“当代艺术”话语权,更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即便如此,还是有一批本土画廊相信,尽早“与狼共舞”才是成长之道。他们带来的余友涵、汪建伟、张培力、冷广敏、黄宇兴、宋琨、韦嘉、屠洪涛等艺术家的作品,售价从350万至几万元人民币不等,且在开幕首日均有成交。
大型艺博会是艺术市集的终极形态,交易的成败是艺博会永远的话题,也反映着艺术市场的阴晴冷暖。瑞士巴塞尔艺博会联合瑞银集团发布的《2018全球艺术市场报告》指出,中国艺术品市场10年内增长4倍。虽然中国当代艺术领域的生态系统还有待健全,但在势不可挡的全球化浪潮面前,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成熟速度定会超过想象。